科学防治胰腺癌 中医结合效更佳

发布日期:2024-04-19浏览次数:1742

2024年4月15-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,今年宣传周主题是“综合施策,科学防癌”,积极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正确认识癌症、积极防控癌症,树立癌症预防理念,全面提升癌症防控意识,积极行动做到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切实降低癌症带来的社会危害和疾病负担。

微信图片_20240525121911.png

那么,发病率、死亡率高、生存率低的严重威胁生命的肿瘤有哪些呢?我们今天要讲的胰腺癌就是其中之一。胰腺癌的全球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,发达地区相较发展中地区发病率更高。根据我国2022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,每年约有11.87万人患胰腺癌,发病率位列第10位,而胰腺癌的死亡率几乎接近其发病率,我国每年约有10.63万人死于胰腺癌,提示其极差的预后。且此排名在过去八年稳步上升,八年内涨幅超过50%。

胰腺癌恶性程度高,进展迅速,起病隐匿,临床就诊时大部分患者已属中晚期,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,但是胰腺癌也并不是无方可解、无法可防。古语有云:“上医治未病,中医治欲病,下医治已病”。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,任何癌症都是可以预防的,而且预防还可以分三个层次,就是所谓的三级预防,胰腺癌也不例外。

1、胰腺癌一级预防:

识别隐匿信号,把握治疗时机

胰腺癌早期症状往往较为轻微且非特异性,容易被忽视。那么,我们可以早点发现它么?又有哪些早期症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及时就医呢?

1.不明原因的消瘦和乏力:80%-90%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有此症状,即短时间内(如两至三个月内)体重明显下降,尤其当伴有食欲减退或消化不良时,可能是胰腺功能受损的表现,与肿瘤消耗等相关。

2.持续性腹痛或不适:尤其是上腹部或背部疼痛,疼痛可能呈隐痛、钝痛或束带感,有时疼痛会因身体前倾而暂时缓解。中晚期肿瘤侵及腹腔神经丛,可导致持续性剧烈腹痛。

3.黄疸:皮肤、眼白(巩膜)变黄,尿液颜色深黄,大便颜色浅白,这可能是由于胰腺肿瘤压迫或侵犯胆管,导致胆汁排泄受阻。可伴有皮肤瘙痒、深茶色尿、陶土样便等症状。

4.消化道症状:如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脂肪泻(大便油腻、不成形),这可能与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有关。

5.新发糖尿病或现有糖尿病控制恶化:无明显原因出现血糖升高或原有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突然变得困难,可能是胰腺内分泌功能受影响的迹象。

2、高危人群重点提示

以下人群应格外关注上述早期症状,定期进行胰腺健康筛查:

1.年龄大于45岁:胰腺癌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升高,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,应定期体检,关注胰腺健康。

2.有家族史:直系亲属中有胰腺癌患者,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。研究发现,约10%-20%的胰腺癌具有家族史,亲属患病危险约增高3-5倍;若家族中有2例以上胰腺癌,其一级亲属患胰腺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约18倍左右。

3.炎症因素:反复发作慢性胰腺炎、胰管结石或结石性胰腺炎有可能是一种癌前期病变。慢性炎症是胰腺癌的重要诱因,尤其是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患者,导致胰腺组织和胰腺功能的不可逆损害。胰腺癌的高发年龄在慢性胰腺炎发病后10-20年,多发于胰头。

4.新发糖尿病:尤其是年龄超过50岁、无糖尿病家族史、体重正常或偏低的新发糖尿病患者,应警惕胰腺癌可能。

5.长期吸烟饮酒者:烟草与酒精是公认的胰腺癌危险因素,长期大量使用者风险显著增加。烟草与酒精皆为中医所称“毒邪”,易导致体内湿热、痰浊内生,损及胰腺。

6.肥胖及代谢综合征:肥胖、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代谢紊乱状态与胰腺癌相关。

7.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:如石棉、苯、萘胺等职业暴露人群。

从中医学角度分析,强调“未病先防”,以整体观为要,辨证论治,重在调整生活方式,消除病邪侵袭的内外条件,宜循中医之法饮食有节,合理搭配,避免过食肥甘厚味,以防湿热蕴结、痰瘀互结,损伤胰腺;调畅情志,起居有常,远离烟酒“毒邪”,配合中医药调和气血、平衡阴阳,提高机体免疫力,以维护人体正气,达到防病于未然的目的。正所谓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;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”

3、胰腺癌二级预防:

辨证施治与早诊早治,洞察微兆,及时干预

如何早期发现胰腺癌呢?

1.早期筛查的手段:在中医辨证的同时,推荐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超声检查、放射线检查(CT、MRI、PET-CT)、CA199及CA125等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、超声内镜检查EUS等西医筛查手段,以提高早期诊断率。怀疑胰腺癌时应行病理检查。

2.早期筛查的起始年限:有胰腺癌家族史者,推荐50岁起始筛查胰腺癌,或比最年轻的受累亲属年轻10岁;50岁以上新发糖尿病患者,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,和/或血糖波动较大,一经诊断,应开始接受胰腺癌早期筛查;慢性胰腺炎者宜40岁起进行早筛。

3.胰腺癌高危人群的随访间隔:在没有胰腺异常征象情况下,每12个月随访1次;若存在实行性病变直径<10mm,或主胰管狭窄>6mm,则每3-6月随访1次;新发糖尿病者,每12个月随访1次;

4.高危人群都筛查哪些项目呢?初次筛查包括空腹血糖、糖化血红蛋白、CA199、CT或MRI或超声内镜检查EUS等项目,后期随访中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和/或糖化血红蛋白、CA199,并交替使用CT、MRI、EUS检测,如果随访中发现可疑征象,则优先推荐使用MRI和EUS。二级预防强调“既病防变”,通过中医四诊合参,早期发现胰腺癌的征兆,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,做到早诊早治。

中医药从“既病防变”思想出发,在西医早期筛查与诊断的前提下,认为胰腺癌病因病机主要为七情内伤、饮食不节或正气不足而致肝脾受损,脏腑失和,痰浊阻滞,气滞血瘀,湿、热、毒邪互结,日久而积于腹中所致。它的发生与机体内外多种致病因素相关,其本为肝脾二脏功能失调,其标为湿热、瘀毒侵袭,属本虚标实之证。中医药治疗以疏肝利胆、活血化瘀、清热利湿、解毒散结、益气养血为主,阻断癌前病变向胰腺癌进展。

1、胰腺癌三级预防:

分型分期辨证论治,防止复发转移

目前,胰腺癌的治疗是包含手术、放射治疗、系统化学治疗、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、介入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,以多学科MDT讨论评估为依据,综合评估患者各方面状况,以最大程度地控制肿瘤发展,减少并发症发生,改善重要脏器功能,减少复发转移,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,延长患者生存期。

中医药在胰腺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贯穿疾病的不同阶段,已渗入综合治疗的每一个环节。早期邪盛,正气尚未大衰,治疗重在祛邪,在癌前病变或癌前状态即运用化瘀解毒类中医药干预,如桃仁、红花、半枝莲、白花蛇舌草、柴胡等,可以抑制肿瘤进一步发展、提高机体免疫力、提高手术切除成功率,把肿瘤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,防止其由轻变重、由小变大、由局部向其他脏腑蔓延;术后疾病初愈,虽然症状已消,但此时邪气未尽,正气未复,气血未定,宜联合补益类中医药,如当归、白芍、黄芪、党参等,可以有效扶助正气,增强体质,加速手术创面的愈合,为术后综合治疗创造有利时机;术后放化疗系统治疗时联合中医药治疗,能够提高系统治疗的疗效,降低放化疗毒副作用,改善患者生活质量,提高患者系统治疗的依从性。如患者出现化疗后恶心呕吐,可以配合半夏、竹茹、茯苓等中药以和胃止呕、益气健脾、化痰和胃;如患者化疗后出现白细胞减低、贫血等骨髓抑制情况,可以配合当归、鹿角胶、熟地、党参等中药以健脾补肾、补益气血;如患者出现脱发,可配合女贞子、何首乌、白芍等中草药以补益肝肾、健脾生血。在中草药治疗的同时,还可配合耳穴压豆、穴位贴敷、灸法、穴位按摩等中医传统疗法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。

微信图片_20240525121753.png

中医药以“瘥后防复”思想为根本出发点,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及人体正邪盛衰辨证施治,宜疏肝利胆、先后天共补、调养气血、恢复正气,在攻伐的同时注重扶助正气,使治疗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, 并预防复感邪气, 防止愈后复发。

  

【本期专家】

微信图片_20240525121756.png

朱芳

副主任中医师,医学硕士。

沈阳市中医院内六科责任主治医师

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

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

辽宁省中医药学会淋巴水肿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

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会员

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,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多年,擅长中西医结合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,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。


主治:

肺癌、乳腺癌、结直肠癌、胃癌、肝癌,前列腺癌、胰腺癌、子宫内膜癌、卵巢癌、膀胱癌等常见实体恶性肿瘤;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合并症、  甲亢、甲减、甲状腺癌等甲状腺疾病


出诊时间及地点:

门诊203诊室,周四全天

作者:朱芳

来源:预防科

校对:冯丽

编辑:刘春杉

初审:李伟

终审:周强


官方服务号

官方订阅号

官方视频号